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沒大沒小真好看

沒大沒小真好看 20141203初稿 【沒大沒小】是廖玉蕙女士寫的書,由九歌於1999年出版,我到現在才看到,邊看邊笑,更暗暗佩服作者的文筆,寫得那麼輕鬆而幽默而傳神,我是望塵莫及,只有欣賞的份,也是一種幸福呢!親子關係那麼和諧,真是令人羨慕! 作者的自序「家庭的快樂和希望」,正是本書的主題,書中寫出一家人怎樣「沒大沒小」的融洽歡樂場景,證明這家庭是充滿了希望的。正如作者在長長的序文結尾所說:「這一本書的寫作,想傳達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心願和期許--家庭中的快樂和希望。」我願人人都能讀到這本書,尤其是父母和師長;願這本書更是各級學生的必讀書,它是一本提升寫作能力的最佳範本! 全書目次除自序外分五章另加附錄如下:壹˙小提琴手的故事,共有12篇,寫作者兒子的故事。貳˙青少女的成長記事,作者真偏心,寫女兒比兒子多7篇。参˙外婆的新鮮事7篇。肆˙天人交戰的父親6篇。伍˙什麼都不會的媽媽9篇。其實媽媽什麼都會,只是也有被沒大沒小的兒女捉到把柄的時候,真的嗎?附錄:給兒女的十封信中,給兒子4封,給女兒6封,是重女輕男呢,還是女兒最讓母親操心呢? 請看下段文字:那天傍晚回家,他眼睛都笑瞇了,得意洋洋的說: 「幸好有很多小提琴手,我只要拉小小聲,沒人會發現。但是媽媽!你知道嗎?我發現樂隊裡有好幾個漂亮女生唉!我拿著小提琴走在路上,好多女生都看我哪! 從那天開始,他一反常態的,努力拉著校歌、畢業歌,一遍又一遍,反覆練習著,好像馬上要開演奏會般的,變成一個我所不認識的上進小孩。 這是「上進的提琴手」的結尾幾段,寫出母親的觀察入微。再看下一段: 窮迫的經濟狀況夾帶著飢餓的肚腹,長年虎虎的注視著食物,是你們這一代生活在豐裕環境裡的孩子所無法想像的!仍是一句不中聽的老話,在物質上,你們真比我們幸運多了!期待在精神上,你們也能比我們更充實、更炫耀! 這是「逛士林夜市」中的一段,這母親真會藉題「發揮」呢! 書中多的是「沒大沒小」的故事,我的眼睛要休息了,請您看了才知真假。

缺點是優點

缺點是優點 20141107初稿 缺點是優點 的過度使用 心理學家這樣說 在教室裡,他 從小學到大學 考試都是第一名 進入社會,他 跟許多第一名 競爭而爭到高位,可惜 他因案入獄也是第一名 他拚事業拚業績有成 獲得掌聲,贏得財富 卻失去健康而中年早逝 他聰明絕頂,少年得志 卻孤芳自賞,剛愎自用 終至老來淒涼,令人惋惜 優點因過度使用而 變成缺點,缺點因 過度糾正而能 變成優點嗎?還是 變成大缺點,變成 陷阱而永遠跳不出呢 怎樣使優點發光 性怎樣從偏處克將去 心理學家請告訴我們吧

百樣人極短篇 336 大汪世紀婚禮

百樣人極短篇 336 大汪世紀婚禮 20110323初稿 大S予汪小菲於2011年3月22日在海南三亞海邊舉行浪漫婚禮,被稱為世紀婚禮,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 怎麼稱為世紀婚禮呢?先說新娘是台灣的名藝人,新郎是大陸女企業家張蘭的兒子,兩人經人介紹沒有幾個月,就訂下終身,引起轟動。 婚禮前又宣佈,應邀参加婚禮的兩岸三地親友,旅費、酒店、吃住完全由主人負責。台灣的影歌星界親友百餘人,婚禮前兩天就乘包機由台北轉台中,再直飛三亞鳳凰機場,大陸、香港的親友就分別前往。更「世紀」的是,三地等各媒體60幾家上百人,都湧向三亞,爭相採訪報導。 在電視上,看到張蘭發紅包給記者,內裝百元人民幣,讓大家分享喜氣。據報導,婚禮花費在3000萬元台幣。包括新人送給親友的禮物、六星級酒店300位親友的住宿費、服務費、包機費、酒席費等。 但張藍稱,送給親友的禮物、酒店住宿等,都是好友免費贊助,宴席53桌,由自營的「俏江南」連鎖餐廳包辦酒菜。她說:「我們花費連100萬人民幣(約台幣450萬)都不到。」據報導,這場婚禮花費約需台幣3000萬元呢! 【剖析】 結婚本來是兩個人的事,或兩個家庭的事,但新人要把喜事分享給親友,親友也樂得為親人祝福,於是,兩人結婚,兩家結親,就變成一群人的事。 現在是個人際關係密切的社會,影歌星加上餐飲業,更是人脈廣泛,還有所謂「粉絲」與「廣告」的效應,大汪的婚禮,就有了許多所謂「贊助」,使這婚禮充滿了商業氣息,而成為「世紀」盛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只是,婚禮是一天的事,婚姻卻是一輩子的事。這天辦得隆重盛大,一輩子也能過得長長久久,才是結婚的目的吧! 常人結婚,不能辦個世紀婚禮,但能享有金婚、鑚石婚之福,又有何憾呢。 也許,大汪會說:我倆結婚,干卿底事?有人答:若有來生,也想試試!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看餘音不生氣 20140920初稿 【餘音】是徐鍾珮的著作,由【純文學出版社印行】的純文學叢書。 這本書是六十七年十月初版,朋友送給我也有好幾年了,最近天氣酷暑,我懶得上圖書館,才抽出它來看。看完,又再看,覺得她的文筆真好,正如馬星野先生在「恩難酧白骨,淚可到黃泉」文中所說:「她喜用伏筆,吊筆,也喜用幽默與諷刺,可令人笑,亦可令人哭,可令人驚,亦可令人喜,在文學技巧上,這又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書。」當然也就值得一再欣賞! 全書分兩部,第一部第一篇:「我就這樣的到了人間」,寫她出生的種種。我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是怎樣來到人間的,也無人可問了! 每個人來到人間,都因時、地、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寫她的父母等親人,從出生地的家鄉寫到抗日八年的遭遇,使讀者感受到生命的複雜難測和真實歷程而有所啟發。 為什麼說,讀【餘音】不生氣呢?作者在書中,兩次提到一段話,132頁寫著:「人與人間的關係,生氣是沒有用的,我已早不生氣了。」讀到這裡,我記得前面已讀過這樣的話,回頭找到88頁題為「冷戰」中,作者寫她跟母親冷戰,卻被父親看穿,而對她說的一段話:「別太任性。人與人中間的關係,生氣是沒有用的。我已經老早不生氣了,你的火氣卻這末大。」 有句話說:「氣死驗無傷。」而「氣死我啦!」常從很多人的口中一衝而出。記得一本書上寫著:「人際關係是最難處理的學問。」但人們為什麼認為「生氣」,就可以解決「人與人間的關係」呢?更值得思考的現象是:越是對越親近的人也越容易生氣,而對不太熟悉的人,反而能夠忍氣。 我以前常對人生氣,是氣對方不講理或不接受自己的意見,而希望對方有所改變。有本書上的一句話說:「你要讓人討厭你,你就去改變他。」我看到這句話後,才知道很多人是不喜歡被要求改變的,因為被要求改變,讓他感到不舒服;被親近的人要求改變,讓人有傷感情的感覺。夫妻之間尤其如此,現在「生當初之氣」,當初已接受了,今日為何要改變呢? 有位老友對我說:「我不再跟老伴大吼大叫了,當然也不生氣了。我知道我生再大的氣,也改變不了她的一些習慣或觀念,她不改,我就自己改。」他停了一下,又說:「我把以前會生氣的情況,由生氣改成發笑。笑她生氣傷自己,笑她傻,我才不陪她玩這種兩敗俱傷的老戲碼呢。這時,我疼惜的心就會升起,不像以前一樣冷戰了,而是儘早設法撫慰她受傷的心,讓陽光驅散家中的陰冷。」 我聽到這裡,翻開【餘音】,老友看了說:「生氣真是沒有用,我現在是以笑代氣,只是都笑在心裡。」 讀【餘音】,聽老友的話,我也要學著不生氣。

2011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台灣照例從各行各業優秀女青年中,選出十大傑出女青年,因其優異表現,服務熱情,發揮人性光輝,成為現代女性學習楷模。 年紀最輕的是22歲的高爾夫球明星曾雅妮,最年長的是39歲靜宜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辦事員鍾宛貞,她在十年前因罹患腦瘤失去嗅覺和視覺,讓她的人生跌入灰暗世界。她說:「我也曾崩潰,也會想死,不能接受眼睛看不到的事實,但這一路上有家人無怨無悔付出和我工作的靜宜大學不離不棄,讓我可用盲用電腦寫作,還能掌握世界。」而眼盲心不盲,仍極積参與公益。 26歲的莊佳容是體院學生,也是網壇女將,在球場上努力不懈,發光發熱。33歲的王慧蓉是空軍救護隊少校飛行官,冒生命危險,執行困難的飛行就災任務。36歲的林姊瑤是國中特教教師,2、3歲時,漸失聽力,小時候最怕上課,因聽不到老師說什麼,常遭同學譏笑,還以鉛筆刺她鼻子,這些痛苦的經歷,讓她很不喜歡自己,直到讀大學心理系才能改變心態而接受自己。她克服聽障限制,以同理心在特教領域耕耘。她說:「特教生能否當各領域的千里馬,就在老師們能否用心聆聽、開發特殊學生無限潛能。」 35歲的胡瓊文是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精研質譜,引入環境流行學研究。莊馥華27歲,全身癱瘓、須靠摩斯密碼與外界溝通,被稱為「密碼女孩」,領獎時坐著輪椅,由家人陪同出席。她十歲時,因鄰家小孩玩火,引發火災,她嚇得躲進廁所,等發現時已嗆傷,導致雙眼失明、全癱且無法言語的嚴重傷害,幾乎只剩下聽覺人生。她也想放棄自己,但在信仰耶穌而得與外界溝通,以及全盲海倫海勒故事的啟發,激勵她要當生命鬥士意志。浴火重生的她,現在瑪利亞社會福利擔任基金會傳愛大使暨生命教育講師,以摩斯密碼透過輔具對外溝通,四處巡迴傳達生命的可貴,敲打生命的奇蹟。 許沁如31歲任工研院機械與系統所先進製造核心技術組研究員,創新開發多項先進技術及產品專利。楊智惠34歲義守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首位將微流系統應用於研發標靶藥物載體研究的女科學家之一。趙雪君32歲,中文所博士班學生,創作新京劇,賦予傳統戲曲新鮮生命力。 【剖析】 她們怎麼有傑出的表現呢?天份嗎還是努力或加上意志呢?我想,是她們能夠專注去做一件事吧!用熱情、愛心,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收穫吧!尤其是三位身障的女士,不放棄生命,還讓生命發光發熱,真是我們的精神指標啊! 有人身不障,心卻障了,真是哀莫大於心死,看看身障者還能成為生命鬥士,心障者能否奮起嗎?

看餘音不生氣

看餘音不生氣 20140920初稿 【餘音】是徐鍾珮的著作,由【純文學出版社印行】的純文學叢書。 這本書是六十七年十月初版,朋友送給我也有好幾年了,最近天氣酷暑,我懶得上圖書館,才抽出它來看。看完,又再看,覺得她的文筆真好,正如馬星野先生在「恩難酧白骨,淚可到黃泉」文中所說:「她喜用伏筆,吊筆,也喜用幽默與諷刺,可令人笑,亦可令人哭,可令人驚,亦可令人喜,在文學技巧上,這又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書。」當然也就值得一再欣賞! 全書分兩部,第一部第一篇:「我就這樣的到了人間」,寫她出生的種種。我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是怎樣來到人間的,也無人可問了! 每個人來到人間,都因時、地、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寫她的父母等親人,從出生地的家鄉寫到抗日八年的遭遇,使讀者感受到生命的複雜難測和真實歷程而有所啟發。 為什麼說,讀【餘音】不生氣呢?作者在書中,兩次提到一段話,132頁寫著:「人與人間的關係,生氣是沒有用的,我已早不生氣了。」讀到這裡,我記得前面已讀過這樣的話,回頭找到88頁題為「冷戰」中,作者寫她跟母親冷戰,卻被父親看穿,而對她說的一段話:「別太任性。人與人中間的關係,生氣是沒有用的。我已經老早不生氣了,你的火氣卻這末大。」 有句話說:「氣死驗無傷。」而「氣死我啦!」常從很多人的口中一衝而出。記得一本書上寫著:「人際關係是最難處理的學問。」但人們為什麼認為「生氣」,就可以解決「人與人間的關係」呢?更值得思考的現象是:越是對越親近的人也越容易生氣,而對不太熟悉的人,反而能夠忍氣。 我以前常對人生氣,是氣對方不講理或不接受自己的意見,而希望對方有所改變。有本書上的一句話說:「你要讓人討厭你,你就去改變他。」我看到這句話後,才知道很多人是不喜歡被要求改變的,因為被要求改變,讓他感到不舒服;被親近的人要求改變,讓人有傷感情的感覺。夫妻之間尤其如此,現在「生當初之氣」,當初已接受了,今日為何要改變呢? 有位老友對我說:「我不再跟老伴大吼大叫了,當然也不生氣了。我知道我生再大的氣,也改變不了她的一些習慣或觀念,她不改,我就自己改。」他停了一下,又說:「我把以前會生氣的情況,由生氣改成發笑。笑她生氣傷自己,笑她傻,我才不陪她玩這種兩敗俱傷的老戲碼呢。這時,我疼惜的心就會升起,不像以前一樣冷戰了,而是儘早設法撫慰她受傷的心,讓陽光驅散家中的陰冷。」 我聽到這裡,翻開【餘音】,老友看了說:「生氣真是沒有用,我現在是以笑代氣,只是都笑在心裡。」 讀【餘音】,聽老友的話,我也要學著不生氣。

么弟的命運

么弟的命運 20131010初稿 祝您新春好福氣 104年春節 「生不逢時不逢地,命運由人也由己。」八十二歲的哥哥,跟弟弟的好友說:「我弟弟一提起他的事,就愛說這兩句話。有些事我想多知道一點,他卻欲言又止,甚至轉身離開。」 朋友知道這對兄弟相差七歲,哥哥十七歲就離家,十八歲到了台灣,一別就是毫無音訊的四十二年。哥哥每次探親,總會跟弟弟提起別後的家鄉事。 「有些事是不能當你弟弟面前提起的,尤其是那些讓他心痛的事。不過,他倒是有時忍不住向我傾訴了一些。像……」 「十一歲那年,他聽到爸爸被殺,立刻從學校跑回家,哭著向媽媽說要出去找爸爸。媽媽抱著他,都不敢大聲哭。這是他最不能觸碰的痛處。」 「我回來探親已經十幾次,每次都想向弟弟問:父親喪身何處,卻又忍住!我只知道我弟弟十一虛歲那年,就是民國三十九年,共軍佔據大陸後,對於反對或可能反對共產黨的人,都扣上『反革命』的罪名,加以迫害。」 「你弟弟在『反革命』的浪潮中,看到有人被捕被殺,想想自己的『黑五類成分』,整天提心吊膽,不知哪天會大難臨頭,根本就沒有心情讀書。」 「這一點,他說過,讀到初中畢業,還到縣城讀了幾天高一,該來的事逃不掉,他被捕那天,總算沒有像別人一樣五花大綁,也沒有像別人一樣腳鐐手銬,七天就送去名為『教養場』的『勞動教養隊』,受了許多苦。」 「簡單點說,你弟弟在『教養場』,就是到了荒郊野外,自己蓋草房住,自己種菜養豬,還抬過死人,挖過鈦礦、煤礦、鐵礦等,因為營養不良,人人骨瘦如柴,生病和死亡是常事,他還從當時的血尿絕症中撿回一條命。倒是你弟弟偷吃農民種的花生,曾經胖到六十幾公斤,是他津津樂道的。」 「他在『教養場』,見過各種人,居然跟人學會廣東話,才敢在開放探親前,跟我相約在香港見面,他說是因禍得福。」 「你弟弟從『教養場』釋放回來,已是二十一歲,也就是實施『人民公社』的時候,人人都要参加生產隊勞動,過著集體生活,幾年後恢復個體戶,有人找到對象結婚。你媽媽天天煩惱你弟弟因為家庭成分而不能成親。」 「就在我弟弟二十五歲那年,一個摘椰子的人,因為避雨而就受我堂弟的請託,介紹鄰村一名家庭成分相同的女子,女子在母親的強迫下和我弟結婚。婚後,她種菜,我弟弟清晨就騎單車,奔馳在沙土路上,載到二十公里外的市鎮去賣。育有三子,不料,她卻為憂鬱所苦,又不願向我弟弟傾訴,一再尋短而結束生命。我知道弟弟最心痛的事,是他八歲的長子,上學途中不明原因跌落橋下而亡!」 「你弟弟喪妻時才五十五歲,正感到孤苦時,次年友人介紹一名離婚女子,你弟弟知道女子比自己年輕二十幾,就寫好拒絕的信要寄出,女子卻親自上門,決意以身相許,你弟弟被真情所感,也就答應婚事,匆匆將過二十年。」 「壯年喪子,跟三十二歲時母亡,十一歲父死,都是他的心靈最痛!」好友說。 「命運啊!何者由人何者由己,是苦是樂,我想只有身受的人,才能體悟吧!」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讀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

讀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 201008114初稿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增訂版,是洪蘭教授的著作,由天下文化出版。全書有58篇文章,分七部,主要內容就是傳達書名所指:歡樂學習,理所當然。 對於學習,要有怎樣正確的觀念,才會有正確的作為而有效呢?書中提供了答案,有正有反,更有學理根據與事實為證,下面就是一些摘要,敬請參考! 在「學習理應快樂」的自序開頭就說:「學習是個本能,所有動物都從他的親代學習生存所必備的知識。」我從小孫子每事問:為什麼?什麼?深深體會到「學習是個本能」這句話。既是本能,就應該是快樂的,為什麼學習變成痛苦的事呢?洪教授認為是有了「考試」後,使學習受挫折的機會增加所致! 洪教授又說:「如果學習是動物的本能,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那就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如果他表現不好,很可能是我們對他的要求不符合他的能力和性向。」我想,在統一教材與進度的班級教學,怎能做到「符合他的能力與性向」呢? 洪教授進一步說:「假如父母能認清正直、健康、快樂是我們教養孩子的終極目標,那麼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洪教授有理由和實例,不另引述。 增訂版序「給孩子呼吸的空間」中說:「讀書是靠自己,知識是學不完的,個人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可以影響別的同學。當社會上愈來愈多成功的人不是從明星學校出來時,這個迷思會被破解,這個牆就會倒掉。」多少人能不迷信明星學校,而相信「讀書是靠自己」的定律呢?我相信。 這書的第一部父母守則,首篇文章是:「常說『不要…』壞處多」中,舉了「母親的否定句」,會刺激人的防衛機制,都會從負面去解釋每一句不要。為了避免受到攔阻或被駁回,就乾脆隱藏不說,使親子關係便日益惡化了!誰的責任呢? 洪教授指出我們的通病:「對於愈親密的人,我們講話常常愈不小心,忽略了對方也需要被尊重。」她建議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別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如何不傷害孩子的自信,進而幫孩子建立自信,是父母養育的第一重任! 「永生難忘的聖誕禮物」文中,寫一個教授說他的窮父親,小時候送給他的聖誕禮物是,用剷雪車堆成的一座「喜馬拉雅山」,使他成為全村孩子最羨慕的對象。洪教授的結尾寫著:「很多時候,父母以為留給孩子財富才對得起孩子,其實,留給孩子名聲,教導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要為了賺錢而失去與孩子談心的機會,也不要為了讓孩子過舒適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對你的尊敬。」這話說得語重心長,父母宜三思! 在「家庭氣氛影響孩子一生」文中引述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那些勾選與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母都不親近,孤獨長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 作者指出:「溫暖」的定義,並不是指金錢,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而是一種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的感覺。我想,父母的關心,不被孩子感到「干涉或嘮叨」,才是不容易呢!彼此能體貼嗎? 洪教授說:「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也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我想要擁有這資產,也是要投資的,而且比股票的投資更少風險,只是兩人的事,不是全球的事;「兩人同心,其力斷金」,為何不耕耘老年最甜美的回憶花園呢? 「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洪教授呼籲說:「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父母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我想,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是一切的根本吧! 「打罵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文中,洪教授指出:「打罵其實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孩子小時還管用,愈大愈不能用,到最後會『官逼民反』,得到反效果。」 我想,父母明知打罵不好,卻被自己的情緒或成見所左右而動口又動手了;事後若能把道里對孩子說清楚,使孩子信服而不是反感,也許是補救之道吧! 洪教授說,孩子的叛逆行為有時是一個求救的呼聲,父母若是能在孩子第一次有偏差行為出現時就找出原因,改正它,就不會弄到剃光頭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我想,有些大人把孩子的「表達自我」,認為是「叛逆」,難道我們要孩子做一個無主見的人嗎?當然,孩子的表達是不成熟的,父母要幫助他成長,不是只會否定他的「創見」,那對孩子的智能發展是有害的。「小孩子不懂」,「小孩子有耳無嘴」,這兩句話都不是管教的好方法,也會適得其反的。 「當個能讓孩子信賴的父母」,「孩子為什麼有話不跟你說?」洪教授這兩篇文章,前者答覆後者。我想,少對孩子說「不要…」,少批評、反駁而是「坐下來,跟孩子談心。」洪教授還指出:「你不想聽,下次他就不說了。」洪教授又說:「父母要檢討為什麼孩子要怕你,假如我們從小讓孩子知道,人一定會犯錯,只要跟爸媽講了,爸媽跟你一起面對困難。孩子有了這種信心,許多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我想,孩子是不容易做到什麼事都跟父母講的。一是孩子要保持隱私,一是孩子會從父母平日的言行中臆測父母的反應。父母若能放下權威以平等的觀點,與孩子溝通,傾聽多於責難,也許才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在「翅膀硬了,在讓他飛」文中,洪教授看到一位媽媽讓孩子自己搭校車有感而發說:「不能硬把孩子推出去」,要「先做沙盤演練」。又說:「學習獨立與被拋棄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安全感,那是情緒成長的磐石。請讓孩子準備好了再放手…」我想,不管是坐校車、補習、到異地升學、留學等,凡要孩子獨自面對一些問題時,都要先做沙盤演練,讓孩子的心理建設好了,就可以安心讓他單飛了。關鍵是,孩子準備好了嗎? 洪教授看到一篇媽媽讀者的投書,訴說大兒子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個性;二兒子太過自信,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弄得負債累累而自責與煩惱。洪教授說,許多父母看了這投書都會很緊張,不知教養的尺寸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與不及。洪教授要父母釐清:「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自私、自信不等於自負」這三個觀念,父母就不用擔心了。我想觀念正確才能正本清源。洪教授還告訴我們:「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被人信任是個特權,但是需要自己用誠信去換來。…崇尚自由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凡事能替別人著想,也就不會自私。…自信來自別人對你的長期肯定,它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上。…自信的孩子同時要學會謙虛,要懂得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作者也舉出放任、自私、自負的可怕現象。 「孩子的個性,大部分是從生活經驗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所以父母要隨時糾正孩子所獲得的錯誤訊息,並以身作則,虛心溝通,而不是壓制。 人類是由演化而來的,洪教授從大象的命運,談「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後代」文中指出,演化的法則在作用:生物一方面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另一方面改變環境符合自己的要求。又指出:「演化的另一個意義是如果我們能塑造一個善良正直的環境,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挽回正在沈淪的下一代。這一切看我們現在怎樣做了。」怎樣做呢?也許再來一次「道德重整」吧! 第二部了解大腦,教育不難,第一篇文章「把握大腦發展的黃金期」中說:「一般所謂的智慧或認知能力,是大腦發育與後天經驗交互作用的產物,這兩者都是愈早期的影響愈強烈。」又指出:「大腦在四五歲時做最大幅度的修剪,這從兒童大腦葡萄糖的代謝上可以看出來。四歲孩子葡萄糖的消耗量是成人的二倍,…到九歲左右降至成人的程度。因此童年期的經驗對神經突觸的修剪非常重要,對以後認知的發展影響最大。」所以,孩子的教養不可輕忽。我想,父母要塑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後天環境,像孟母般用心,應該是教養的關鍵吧! 在「腦力開發的迷思」文中,洪教授指出幾個重點:聰明不等於成功;記憶不等於聰明;活化神經迴路(心理學記憶的研究強調的是了解,使神經迴路由活化而連接在一起,而不是表面的死記。);疲乏效應:孩子整天做功課,功課卻不好,這就是疲勞效應,那就要避免。洪教授的結論是:「考上台大並不保證一輩子成功,反而是有學習的動機、愉悅的人生觀,他以後一定會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生命才沒有浪費。」學習的動機和愉悅的人生觀,真很重要! 「認識大腦的規則」文中,介紹了大腦與學習的一些重點有:在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給我們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正向情緒對身體健康有利。運動的時候大腦的血流量增加,神經細胞會獲得較多的氧和養分,對腦力發展有幫助,而腦力愈強的人愈能生存下來──智取永遠勝於力取;大腦不是演化來一心多用的;我們的經驗和知識的學習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連接,長期的受虐和緊張會改變大腦的結構;每個人的大腦因後天經驗、大腦每個區域成熟的時間和次序而不相同;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了解彼此,而不是記憶;記憶需要一段時間來固化,所以教完後隔90到120分鐘再重複一刺效果最好;童年在家庭中所培養出來情緒的安定性,是預測以後學業成績最好的指標。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兩人相親相愛不吵架,每天回家吃晚飯,陪伴孩子成長。 「睡得飽,學得好」文中,介紹改善學習的要點有:第一,要確定孩子的生理是在最佳的學習狀態。睡眠、做夢都跟記憶有關,要孩子學得好,就要讓他睡得飽。因為夢中會把所學的拿出來整理,睡飽了情緒安定有助學習。第二,10到15分鐘講完一個核心主題後,老師就該問學生聽懂後再繼續下去。第三,大腦對有意義的東西才記得住,沒有意義的只好死背,因此,老師要以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層面來切入新主題,學生能起共鳴,才會了解得快。第四,一堂課不能教太多主題,每一主題要多舉例子,例子由學生提供更好。總之,溫故而知新,讓他多看、多聽,對這個訊息熟悉後就自然登錄進他大腦了。 在「扁頭尖頭又怎樣?」文中,洪教授說:「一個四歲大的嬰兒,頭型可塑性還非常強,只要不固定仰睡就不會睡成扁頭。」作者指出,不必為了趕流行而矯正頭型,對孩子的健康和人格成長反而不好。又說,壓力情緒會造成大腦神經核的萎縮,影響學習。但作者也說,(科學人)雜誌以「腦」為主題,講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看到大腦會自己修復的證據。知道後,父母便能放寬心,因為不論孩子先天的資質如何,只要後天好好教養,孩子都至少有一半成功的希望。我想,後天的用心教養,至少也會教出一個有用的人吧! 「吃糖有理」文中,作者點出的理由是:糖的甜味,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可以快速誘發人體產生快感。糖轉化成熱量,可減輕壓力、提昇心情。糖也可以減輕疼痛。又說,人天生就喜歡甜味。吃糖的方法要正確,可讓孩子「大批」而不是「分散」吃糖,吃完就刷牙。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方法最重要,他一生會受用不盡。我想,父母重視孩子的健康,就要先重視孩子的飲食習慣。 「刺激也要適可而止」文中指出,過多的刺激是負擔。父母是否以過多的聲光影像來刺激嬰兒了呢?刺激大腦也要適量呀!我想,大腦也要有時間吸收整理啊!作者說,日常生活上的刺激,就足以提供大腦發育所需。作者這段話值得深思:「許多資源貧乏地區的孩子沒有機器人、遙控車可玩,但是反而讓孩子的想像力得到更大的發揮,因為孩子必須用別的替代品來『假裝』。這種『假裝』會增加孩子的想像力和變通能力,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會找替代品的孩子,在環境惡劣時也可以生存下去。」我想,想像力、變通能力,更要重視培養! 「孩子的快樂與否是最重要的指標,如果孩子笑口常開,你就知道你做對了。」洪教授這樣說,是指孩子能順其自然地發育成長,不必過多的刺激。我跟小孫子互動中感覺到,適時啟發孩子的好奇,孩子發問時再給以刺激,效果加倍呢。 關於「指紋測腦紋,真的嗎」這題目,洪教授持否定看法,因為腦容量大不等於聰明。指出腦容量是基因決定的大腦「硬體」結構,經驗決定「軟體」。「指紋測腦紋」的迷思,表示我們的科學教育沒有生根,學校目前的教育並不能帶給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教育的危機,也是國家的危機,不可等閒視之。那麼,父母就要多給孩子獨立做主的機會才好! 「不需要處處與人比」文中,是因有些孩子慢說話而引起父母的焦慮,作者舉了實例,證明「人的行為是受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有時快慢由不得人。」孔子為什麼要說「因材施教」呢?作者請「父母不要處處與人比,更不要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時就送他去壓力很大的幼稚園,讓他受到挫折;更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發展,這樣孩子也會跟著緊張,讓家中氣氛變得緊繃。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緊張的環境會抑制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發育不好。」大家都知道,緊張造成壓力,壓力是百病之源,能否注意消除嗎? 「單性學校又成潮流」文中指出,男女有別,其來有自,但也發現有人適合念單性學校,有人適合念雙性學校。作者主張,教育要不論性別,只問性向。做到課程鬆綁、教學鬆綁,讓孩子可以選擇適合他的課程和學習方法時,相信他會快樂很多。我想,如何讓孩子適應現況的教育環境,尊重孩子選擇的學習方法,或跟孩子一起找出可以幫助孩子進步的方法,讓孩子主動去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部自我價值的建立,作者先說一個故事:「一塊舔過的甜點」。說明怎麼從辛苦中去找到工作的意義,關鍵在自我價值和心靈的滿足,才不蹉跎地過一生。我想,父母的身教這時就顯得更重要了。 「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文中,作者說到「時代是在進步,但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並沒有變,社會的基本結構也沒有變。」因此,「正確的價值觀、人格、情操比知識技術還重要。」洪教授呼籲:「請從現在起,教導他(孩子)成為一個有正義感、不自私、敢負責任的人。」我想,先從責任心開始教導起吧!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文中,引述一個美國高中生打工的故事,結論說:「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麼父母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練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我想,父母要有個觀念,那就是孩子小時候吃苦,長大才不會受苦!幫做家事也是讓大腦休息的好方法呢。 在「聰明別被聰明誤」文中,有這樣的話:聰明是指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可以很快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智慧是生活經驗的累積,懂得如何最有效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別人的長處。…聰明的人,別人羨慕,但有智慧的人,別人尊敬,因為智慧比聰明又更上了一層樓。又說:父母一般不去區辨聰明和智慧,以為孩子愈聰明愈好,拚命給他吃補腦丸、卵磷脂,卻忽略了智慧的重要性。 在「『質優』比『資優』更重要」文中指出: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有意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利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 又指出: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我想,沒有文化的反面,就是野蠻了,多可怕啊!請培養質優的一代吧! 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的人」文中,作者問:「我們有沒有給孩子作榜樣?」指出:「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有基本的鷹架讓孩子以後可以往上爬,學習新知即可。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的人,有正確的價值觀、有道德和情操才有存在的價值。」我想,價值觀是人生幸福的基礎,能夠確立才好。 「出了社會,誰管你是第幾名?」文中,作者引但丁的話:「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填補道德的空白。」更語重心長指出:「我們為課業而犧牲孩子人格成長的機會,沒有想過一個不曾嘗過失敗滋味(或是,更符合台灣現況一點的說,一個不曾嘗過成功滋味)的孩子,他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呢?我們應該及早讓孩子知道世事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不足掛齒,更不值為此而否定自己,賠上一生。」我想,出了社會,做個有用的人,就是第一名。父母、師長請以這樣心態來教養孩子吧! 第四部生活裡的學習提出「接受禮物的智慧」文中,作者的結論有「如何優雅地接受別人的美意、誠摯地道謝,在這人情淡泊的社會中是很重要的。」 「先假定別人沒有惡意」文中,以實例說明「人總是記得不順的事」,作者認為我們會懷疑別人的話是惡意,可能只是他的表達不當,聽來不順耳而已。所以,當不確定時,先假設對方沒有惡意,能夠做到這點,人生的路會平坦許多。我想,做人難,就難在說話和聽話。能夠冷靜地說話聽話,是生活中的智慧吧! 「用錢的智慧」文中,作者記得小時候打過一個謎語「無腳四處走,無言萬戶開,有它多煩惱,無它活不了」,指的就是錢。「給孩子錢而不教他金錢的意義是危險的。」作者說她一次去燙髮,理髮師傷感地對她說:「我替你燙髮二千元,我的女兒去東區燙她的頭髮八千元。」這女兒花了父親的錢,還傷了父親的心,就是沒有從小教孩子金錢的意義的後果。我想,從小養成正確的用錢習慣很重要,而父母的態度很有身教作用呢!儉比奢重要,知足才是幸福! 「手機禮儀」文中。作者指出「重科技,不重文化」現象,國民沒有基本的手機禮儀,過去紳士淑女的矜持已蕩然無存。在捷運上、餐廳中、圖書館、甚至醫院中,任何一個公共場所都可以看到我們同胞將它當作自家客廳大談不足為外人道的私語。因此,作者希望把手機禮儀納入「國民生活須知」。我想,誰會反對嗎?這種事,也要教嗎?要教的是自尊自重和同理心吧! 「誠實與守法」文中,作者一次帶外賓觀嘗劇團表演時,看到有人投機取巧的不知恥行為,有感而發說:「一個沒有執行力的虛法最可怕的地方是它會賠上國民的道德;一旦道德瓦解,這個國家就名存實亡了。」誰說不是! 「幫孩子收心」文中指出:從醫學上看,生活無規律對健康很不好。研究指出,大夜班與乳癌的關係,更發現它也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令人不得不正是睡眠與癌症的關係。作者建議:在催促孩子早睡時,不妨將為什麼規律生活對她健康比較好的理由告訴他,你會發現還子比較願意聽從。父母也要先做到! 「『禮』的推動不能等」文中,作者最後呼籲說:「國民生活素養是國家的門面,沒用的課少上衣點吧!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聽音樂、看戲劇,學習做個文化人吧!」我想,老師若能綜合各科單元以戲劇方式演出,是很有意義的吧! 「戲劇裡的生命教育」文中,提到某學生常在週記上透露「活著沒有意思」的話,使她每天緊張、憂慮、睡不好。作者認為生命教育必須透過感動來體會生命的可貴。「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但是必須向前看才活得下去。」作者引述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話後,作者說:「可是,人生不能逆轉,等走過,領悟了,往往就太遲了。所以國外很早就讓孩子從運動比賽的經驗,及閱讀、戲劇的感動兩方面來進行生命教育。」因此,可透過故事了解人生以進行生命教育。 「音樂廳的一堂課」文中,讀到幾位優良老師出版的書,有個感想是,優良的教師必須有熱情。並舉出戶外教學前要充分準備,學生才能學到東西。「教育是志業,視為學生出社會作準備,當我們的教育可以實際融入生活時,課堂的知識就是帶得走、一生受用的知識了。」作者說。我想,戶外教學也要像一般課程一樣,是有目標的教學活動,事後要檢是驗收才對。 「最基本的生活禮儀」中提到學生缺乏公德心、台灣沒有落實美育。文中一句:環境乾淨,心才乾淨;心乾淨,人才會快樂。我看到台灣到處都是「隨手丟」的隨身包,真是感嘆不已呢! 第五部培養興趣,開發長處首篇是「有興趣,才會成功」文中以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求學過程為例,證明「放眼望去,歷史上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質──毅力與熱忱。」而專一的興趣,應該是毅力與熱忱的源頭吧!只是興趣難尋啊! 「把暑假還給孩子」文中指出「學習要有效,需要給孩子一點空白的時間去反思。」又說:「背誦記憶的重要性在電腦出現已被它取代了。」「背多分」時代已結束。作者指出:「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方式是從了解中創新,是廣泛閱讀,從背景知識的建構中去創造新的知識。」「知識愈廣泛的孩子愈容易學習新的知識,也愈容易與人溝通。」作者的孩子從國二開始經營自己的時間,五年過去,雙方都很愉快,最主要是「他覺得我尊重他,為了維持這個尊嚴,一夕之間,他突然不要我操心了,自己會開鬧鐘起床,自己做功課。」作者又說:「心甘情願的效果絕對比打罵逼迫好。」「心靈需要自由,沒有束縛才得發揮。」所以作者呼籲,請把暑假還給孩子,不是充滿暑假作業、補習、返校日的童年,而是讓他們好好享受他們的黃金時代! 「人生就該『認真玩』」文中,作者所指的認真玩,是指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認真享受這樂趣。作者舉了外國的例子後說:「中國的父母往往過度保護孩子,想要替他們遮擋外界一切的風雨和危險,而不是教導他們面對挑戰的方法和智慧。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發展的可能。」我想,小孩子認真玩時,請勿打擾,向他問東問西。我覺得讓他「專注」很重要。 「有鼓勵,愈挫愈勇」文中指出:大人的鼓勵、成功後的遠景,就是孩子抵抗挫折的關鍵。學校的經驗其實是個挫折的經驗,…考試就成為羞辱的起點;學習累積的不是知識,而是挫折感。甚至有人一生不曾感受過成功帶來的喜悅。中國人把標準訂得很高,一定要出人頭地才認為是成功,忽略了到達巔峰前的每一步都是小成功。我聽過一個孩子考了滿分,母親不給他鼓勵的笑容,而是說只考一次而已!作者問,有必要將學校的經驗都弄成負面嗎?人的學習是終身的,學校不過是打根基而已。何不將重點放在孩子的長處上,鼓勵他去發展長處,而不是挑他毛病,強迫他去補強呢?畢竟他畢業出社會與人競爭,比的是他的長處而不是短處。找出孩子的長處,鼓勵他往長處發展,孩子會愈挫愈勇,直到成功為止。我想問,你是個愛挑剔的父母還是善於鼓勵孩子的父母呢? 「我不笨,也不懶」文中,舉了一個「大腦趕不上我的決心」的故事,說明「人人都有長處,端看你放的位置對不對而已。」作者提醒老師、家長,「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長處,不要用單一的評量去判斷他未來沒有用。考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笨或懶,更不是壞。當我們以二分法去界定不符合既有模子的孩子時,對他們的傷害是很大的。」這些話值得三思,愛迪生也被老師說笨呢! 「看到孩子的長處」文中寫到朋友為了兩個孩子生悶氣,作者卻發現兩個孩子都各有長處,就說:「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長處和短處,你若能欣賞你的孩子,每天都是好時節,有什麼氣好生呢?」我想,放棄主觀,欣賞孩子是件樂事! 「有心就能化腐朽為神奇」文中介紹一所偏僻小學校長,如何把學習意願低落、不繳作業、說髒話、欺凌別的同學的「六大金剛」,變成會主動三不五時跑來問:「校長,我們什麼時候還要上課?」我想,真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嗎? 「孩子也需要『休耕』」也是談利用暑假讓孩子讀些課外書,為童年留個愉快的暑假回憶,那才是人間一大快事!我想,這快事花費並不多吧!何樂而不為。 第六部閱讀從小開始中首先介紹「猶他州的小圖書館長」,憑一己之力,辦起一所「不用借書證的圖書館」。作者聽了這故事的感想是:「只要動手做就會有成功的希望。」作者又說:「快樂的人是有能力為別人服務的人,而不是吃魚翅、穿名牌的人。」我想,這觀念應為孩子培養起來,那才是傳家寶! 「看小說,學英文」中,作者從心理學與大腦的血流量來證明,看小說,是可以學好英文的,也就必去補習英文了。 「看課外書事半功倍」文中指出,看課外書會使課本變得容易。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課外書還比課本有趣,更容易讓孩子養成一輩子受用不盡的閱讀好習慣。 「勾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文中指出,許多父母說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很多孩子也說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我想,這是很困擾的事。洪教授要父母細細觀察孩子在遊戲時,最喜歡做的事。知道他的興趣偏好之後,再帶他上圖書館,補充他這方面的知識背景,使他可以更上一層樓。 我的小孫子牙牙學語時,就坐在我腿上看我寫字,到要求我寫某字,當成一件有趣的事。又在日曆上教他認識阿拉伯數字,也是用遊戲的方式進行。他更主動問日曆上的國字,而認得元旦、中秋節等字。現在,他會自己看「巧連智」雜誌呢!認識的國字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多。我想,怎樣有趣地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主動提問才教他、滿足他的好奇;教他時發現他注意力煥散了,就要停止;另外,多用擬人法來說故事,滿足他的想像力,都有助於勾起他的閱讀興趣。 「寫作力=(組織+邏輯+表達)力」一文,作者用了兩頁來說明,結論是:「當孩子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時,便不必擔心他沒有組織能力、邏輯能力與表達能力,而這三者恰巧是領袖能力的三個指標。」我想,寫作力對孩子來說,父母可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先是語言的表達,能夠合乎組織與邏輯後,再由文字表達。我想,父母於日常生活活動後,可利用機會向孩子提問或共同發表「感想或看法」,必有助於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可增進親子關係。 「讀壞書不如無書」文中,洪教授表露了學生看壞書的憂慮。我想,如何指導孩子選擇好書,讓孩子知道不能讓時間浪費在壞書上,而是陶醉在書香中,以產生良幣驅劣幣的效果,也許才是根本之策。據聞各高中對報到新生,都開列幾十本書單,讓學生在暑假中閱讀,是很好的作法,若有獎勵辦法更好。 「讀書改變了荷西的一生」是洪教授與校園園丁助手的故事,非常感人!我想,我的一生也是把握機會讀書才改變的!能在裡與您談心,就是一例。 「火龍是可以打敗的」一文指出:「童話所發展出的想像力更是父母不可忽略的。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而創造力是現代企業競爭的重要條件。」結尾說:「人生很長,課本教的東西派得上用場的其實很少,知道火龍是可以打敗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個正向人生態度恐怕比考一百分還更重要。」請用童話來餵飽孩子的腦吧! 「認識正體字之美」文中,作者回憶跟外公認字的趣事,很有味呢! 第七部創造力讓孩子大不同首篇「關掉電視,說個故事」中引述美國最有創意漫畫家拉森的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在你的大腦中,不必外求。」作者指出:「人常會因外在聲色刺激的誘惑而忽略了『反求諸己』的古之明訓。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地接受別人灌輸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想動也動不了了。」我想,父母的「命令」太多,也會使孩子失去主動的學習力;作業要等老師指派也是!洪教授說:「創造力可以培養,培養的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而「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就是方法之一。 「好奇心是學習的最佳動力」這題目,我相信。三、四歲的小孩整天問:為什麼?什麼?洪教授說:「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我們應該鼓勵他,親子一起探索。孩子的大腦要充分發展,必須讓他自由去探索,接受環境不同的刺激,因為經驗是決定神經迴路修整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有時,小孫子問我,我會編個故事來回答;有時,反問他,他也會憑想像回答我。探索是有趣的,敬請参考! 「走冤枉路也是一種學習」中指出,不要多替孩子做一些,他就少辛苦一些。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再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使先前的挫折感一掃而空。所以,讓孩子自己找解答吧!洪教授說:「適量的挫折也能培養孩子的忍受力、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力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的。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做事方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我想,請多給孩子自己多用手的機會吧!樂趣在其中,創意也在其中呢! 「變異是創造力的根本」文中,指出「標準化扼殺創造力」,又說「死背不如活用」,並主張「開卷式」的考試。我想,死腦筋要變成活腦筋,就要這樣。 「給孩子一點點自由的空間」文中指出:補習最大的壞處是剝奪自由思考的時間,使思想被動、僵化。學生只會說「老師沒有講」,不會說「我認為是怎樣。」洪教授建議:「父母必須從小訓練孩子經營自己的時間。」又說「當我們為孩子出校門進社會做準備時,我們要給他的不是會考試的能力而是會學新知識的能力。」我想,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激發他主動學習的能量才是重要吧! 孩子天生好奇,但他的成長像孫悟空般多變,使教養增加了難度。洪教授提供的觀念和做法,會恢復歡樂學習的本質,一定給親師不少啟發吧! 0818完稿

百樣人極短篇 335 三人買彩券

百樣人極短篇 335 三人買彩券 20110323初稿 三個人都買彩券,但各人有各人買彩券的方法。如: 甲是任由電腦選號,買了就走。 乙是自己向書店買張明牌號碼,再自己研究一番,最後選出自己喜歡的號碼,才交給彩券行打出號碼來買彩券。 丙是自己買了一台小型的搖獎機,搖出號碼後,再向彩券行對號買彩券。 不知道這三人的中獎率是多少?他們的買彩券又是抱著怎樣的心理呢? 【剖析】 誰都不知道他們的中獎率是多少,但他們的心理是可以猜一猜的。 甲是相信運氣機率的,運氣到了,就會中獎。可能他是抱著中獎與否都無所謂的心態:中獎當然好,沒中當做做了善事。 乙喜歡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個自信可能也是個自負的人,得失心重,可能難於接受別人的意見。 丙是個自得其樂型的人,他能夠把運氣一半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半聽天由命,也就看得開得失了。 我們每一個人在採取行動之前,除了潛意識的反應外,大多數都是由自己的心理所指使的。如果,我們能掌握自己的心理,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受自己的何種心理所支配,也許就會減少後悔而增加快樂了。

感想看法疊羅漢:怎樣才有感想、看法

感想看法疊羅漢:怎樣才有感想、看法 20090911初稿 一篇作文中,沒有寫出感想或看法,就像一鍋菜沒有煮出味道一樣。 沒有味道的菜,吃不下去;沒有感想或看法的作文,看不下去。 怎樣使自己的作文是有感想或有看法的,讓人能夠看下去而說好或給高分呢? 「這個題目是要大家寫出感想的。」老師出完題目後說。 「老師!」愛開玩笑的學生立刻說:「不『敢』想。」這已經不是新鮮的頑皮話,並沒有引起大反應,但卻把說話者的思考之門關閉了,真的沒有感想了。可惜呀!現在,請大家把自己的思考之門敞開,一起來玩「感想看法疊羅漢」,找出「感想看法」的源頭來,就可以開始動筆寫作文了。 知道什麼是疊羅漢嗎?是一種由許多人堆疊成各種形式的遊戲,重點是越疊越高。我們玩的「感想看法疊羅漢」也一樣,由第一個感想或看法產生第二個感想或看法,由二再生三,三再生四,生出源源不斷的感想或看法。然後我們選出最好的一個感想或看法來寫成文章,就像選出最好的味道來煮菜一樣,一定叫好。 假設,有人打你一下,你會有什麼感想? 「好痛!」第一個感想出來了,是「知覺」的直接反應。 「為什麼打我?」第二個感想出來了,是經過大腦的「反省」反應。 「我做錯了什麼才被打嗎?」又是一個更進一步的「反省」。 你有不同的感想嗎?說說看。 「打人是不對的行為。」這是說出「看法」了。 「請你不要把打人來當作開玩笑!因為……」又有一個「看法」。 「…….」你對「被打」這件事還有別的看法嗎?說說看。 可見,同樣是「被打」,可以有不同的感想、看法。現在請看「我們的學校」這作文題目,如果你看了題目,感想是:「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好小學。」你也寫了學校什麼好什麼好,到了結尾的時候,你卻停下筆來,寫不下去了。怎麼辦? 這時,就要用「感想看法疊羅漢」的方法了。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好小學」的「好小學」是「感想疊羅漢」的第一層; 「我在這樣好的小學裡求學,『真是幸福啊!』」「真是幸福啊!」也就是第二層的「再感想」。 「再感想」還可以「再再感想」,就像羅漢疊得更高一樣。加三句在最後寫成「我在這樣好的小學裡求學,真是幸福啊!所以,我要認真學習,做一個好學生。」還可以「再再再感想」,接在「做一個好學生」後再寫「為學校爭光!」這樣,一句生出更有意義的一句,不是也使主題更有意義了嗎? 寫感想看法都可以這樣一層一層疊加上去,使自己的作文高人一等。讀過一課,做過一件事,聽過、看過什麼,都可以這樣玩「感想看法疊羅漢」,使自己對事物都有感想看法,可以說出來寫出來,也就不會怕作文而是愛上作文了。 大家出個題目來玩「感想看法疊羅漢」吧!是件有趣有味道的事呢! *刊於104年2月一日中國語文月刊692期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百樣人極短篇 333 怕孤寂的人

百樣人極短篇 333 怕孤寂的人 20110321初稿 五十年的老同學老王送來囍貼,原來是他的小兒子要娶親了。老林立刻打電話去恭喜,「我們好幾年沒見面了,老同學這回要好好的敘一敘!」這是兩人的心聲。 老林心中盤算著,從家中到高雄的囍宴酒店,先坐一小時的公車到火車站,又乘一小時的火車到高雄,下車後可選捷運或公車到酒店,但要把路掛在嘴上。「啊!車上車下,還要趕時間、問路,真有點累!也有點無聊。」老林心裡發出聲音,「真想見見老同學,有好多話……」 老林想到「說話」,又有一個想法出現:「老王忙著招呼賓客,那有時間多聊;可能赴宴的老同學,老朱已不良於行,決定不参加了;住在北市的老孫,視力減退,幾次進出醫院,不知能否赴宴?到時候,沒有相識的人,只能埋頭吃,那多無聊!」想到這裡,他又猶豫起來。 「跟老王好久沒見面了。」老林的妻子這樣說,意思是鼓勵他赴宴。他說:「又不認識什麼人,怕沒有人可以說話!坐車換車也真麻煩。」讓他又心動又遲疑。 「你出國還不是到高雄坐飛機,都不怕麻煩。」聽了妻子這麼說,他又想赴宴了。 想不到星期五老林的妻子跌到,腳骨折了,老林赴宴的事就不必考慮了,他又覺得遺憾起來。 【剖析】 人怕孤寂,老人更怕孤寂,旅途中的老人就格外怕孤寂了。但,誰不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呢?誰能避免孤寂呢?尋得良伴,何以不能天長地久呢? 何以出國就不怕旅途中的孤寂,赴喜宴就怕呢?我想,關鍵就在「終點」吧。赴宴的終點不能預知有沒有「說話的對象」,旅途的終點是一個可預知的情況。可預知給人安定的力量,才勇於向前;未知給人徬徨不安的感覺,就要猶疑畏縮了。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有多一份可預知的力量,相信會走得平穩吧!只怕發生意外的「骨折」,人要面對的是遺憾了。唉!人生…..。

思考

思考 20140714初稿 王雲五說 我不煩惱 我只思考 我不煩惱 我也思考 聽人說話 看篇文章 引我思考 不是好人 就是壞人 非白則黑 非友則敵 為何要一分為二 路非走一條不可 人生是一種選擇 生活有多種選擇 我不煩惱 我常思考 快樂就好

休息與養眼

休息與養眼 20140812初稿 一位幼兒園老師,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地上有一堆劈好的木柴,還有一個人,高舉起斧頭,對著一根粗大的木柴,指著掛圖問小朋友: 「圖上的人,他要做甚麼?」 一個小朋友很快舉手回答:「他在休息。」 「不是休息,」有小朋友搶著說:「是劈柴。」 老師問先回答的小朋友:「你怎麼說是休息。」 「我爸爸從書房裡出來,拿著斧頭到院子裡去劈柴,都說是休息。」 老師聽了問:「你爸爸是做甚麼的。」 「我爸爸是教授。」 「哦!」老師好像明白了。 一個老翁,在書房裡看書,看了好一回,就合上書,站起來轉身要走開。 「你要去哪裡?」剛好老伴進來就問。 「養眼去!」老翁回答。 「去看大廟的電子花車嗎?」老伴問。 「妳想到哪裡去了?我要去除草。」 「下了幾天雨,後院的草長得綠又長,真討厭!」 「我要養眼去,妳要來嗎?」老翁笑著找鋤頭去。

魚的故事

魚的故事 20131029初稿 他足足十六天,沒有跨出家門一步了。 往常的日子,他總是準時般,早晚餐後,一定出門散步。 他跨出家門,向左再向左轉不到十公尺,就會經過陳太太的家門前,再向前走一百多公尺,就是徐老師和蔡媽媽的家。 常常他會停下腳步,跟這幾位鄰居說說話,談笑風生,給人易於親近的長者形象。 突然,十幾天不見他的人影,徐老師和陳太太,就一起走來找他問個答案。 他在客廳裡,聽到門外熟悉的聲音,立刻開門出來,只是右邊大腿旁吊著一個白色的尿袋。 「十月五日半夜裡,起身小解,怎樣用力,就是解不出來,只覺得尿道口痠痛難挨,一早就去醫院,裝了導尿管,尿袋就不離身了,痠痛也解除了。……」 徐老師看到他掛著尿袋,話還有聽完就眼眶泛淚,他就不再說下去。 第二天,徐老師帶著她讀小一的兒子洋洋,還提了兩包魚來送給他,一包是蔡媽媽送的,還有她兒子用注音寫的信,譯成國字是:「給林爺爺的話」,打開來看到信上貼著十三張各種蔬菜的圖片,另外還用注音寫著:「林爺爺您生病了,是不是想把病毒趕走呢?請看下面的蔬菜,他會幫您把病毒趕走。……」洋洋真體貼。 鄰居的盛情難卻,他一再說謝謝,收下魚和洋洋的信,心裡對徐老師的柔軟心,深受感動;徐老師還讓兒子帶著信來,她這樣隨時注意對孩子的教養是多麼用心啊!送走客人後,他想鄰居這樣,自己要怎樣回報呢?他看著手上提著的魚,腦海裡卻湧出五十多年前的一幕往事。 他出生在海南島,民國39年5月他十八歲時單獨一人隨軍來台,到48年10月1日退役,49年考上花蓮師範特師科進修一年,50年8月派任小學教師,每月薪資台幣八百圓。52年,他才存到八千圓,在媒人的說合下,他第一次壯著膽子去相親,他大那本地女子十歲,但女方親屬好像都滿意,這時,忽然女方有人問他,喜歡吃魚嗎?他是海南人,從小就會釣魚、捕魚,怎麼不喜歡吃魚呢。女方得到肯定的答案,他好像聽到有人說:「妥當啦!」(台語) 於是,他的終身大事就這樣確定,在民國52年2月23日,他僅憑八千圓台幣,就牽著新娘的手,脫離孤苦的飄泊日子,開始他如魚得水般的家庭生活。 有魚真好,魚帶來溫暖!(聽了徐老師的高見,增添這句,又數度修飾。) *本文發表於104年元月31日的中華日報副刊